如何引导校园贷合规平台的发展需要用足功夫。一方面,要将校园贷机构纳入银监会、央行等监管视野,并对其准入门槛、借贷人条件、贷款规模做出明确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平台公司要积极做好风控,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并与征信机构联网。
95后女生小于(化名)向多个校园贷平台借款本金30万,并部分提供“裸条”担保。如今,利滚利,小于要偿还借贷平台总计本息达50多万。相关借贷“裸条”被发至网络。为此,她精神濒临崩溃。无奈之下,小于父亲只能将家里仅有的住房挂在网上售卖,“填坑”还债。这则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消息,把校园贷推向了舆论的焦点,也让人们对管理层清理与整顿的互联网金融有了更高的期待。
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校园贷一点也不为过。两年不到,全国各地校园贷的名目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分期购物平台,也有p2p贷款平台,甚至电商平台也参与了进来。各大平台公司贷款发放的标准除了设定“在校大学生”,并未作任何年龄限制,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或学信网账号就可,与此同时,大部分平台要求提供家长的手机号及家庭住址。显然,这一切对于大学生来说都算不上是门槛。另外,低利息、高额度、无抵押、到账快,这些通过海报、传单或者qq、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散布的信息也让不少大学生眼热心动。更有甚者,许多校园贷还在大学聘请了“校园代理”。笔者了解的情况是,借款人通过“校园代理”向平台申办的贷款门槛会更低,速度更快,加之代理人是同学,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校园代理”的申领通道。
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成果,校园贷不乏积极意义。往小说,这确实能缓解那些家庭困难或者急需资金购买学习用品学生的燃眉之急,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或顺利投入创业;往大说,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主流消费群体,为他们提供安全、适宜的信用消费贷款,有助于在年轻人中逐步培养起成熟、理性的消费意识和信用观念。然而,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抓住大学生刚刚成年且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软肋,校园贷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已开始异化并走形。
按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目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35%,四倍就是17.4%。表面看来,许多校园贷平台公示的利率都符合标准,但除了收取利息,他们还会收取提现费、借款服务费、借款手续费;若逾期,则会收取逾期罚息和逾期管理费。简单加总,校园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问题的关键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由于金融财务知识缺乏和风险识别能力薄弱,很容易掉进他人预先挖好的“陷阱”之中。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受访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69分,近半数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迷局。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测算,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近两年同比增速高达200%以上,照此速度,今年校园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达200亿,在大学生中的渗透率将达18%。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我国目前有2400多万大学生,每100个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大学生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但他们对新型消费与潮流消费特别敏感,消费欲望丝毫不亚于有正常收入的成年人。也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经济来源受限以及超前消费偏好,贷款平台乘势而入。另外,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比富摆阔与攀比心理,给不法校园网贷平台创造了引导部分大学生过度消费与自身牟取暴利的机会。
回过头去正面地看问题,除了保障性需求、临时性需求及创业性需求给出了校园贷存在的合理性外,在目前的学制下,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也应具有获得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普惠金融”应有之义。虽然大学生已成年,但不少人心智并未成熟,任何商业行为的误导都可能扭曲他们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校园贷企业能通过正当合法途径引导大学生信贷消费,极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极具黏性的消费群体,他们走上社会后的消费、婚娶与住房资金需求等有可能与自己信赖的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关联。从这个意义而言,校园贷企业理该构筑起较高的道德自律。
当然,“互联网金融”在变身为校园贷的过程中,其经营行为的规范显然不能寄希望于经营者完全自律。也正是如此,从教育部到银监会、监管层今年以来连发令箭,直至叫停了涉嫌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校园网贷业务。但监管层并没封死校园贷通道,而是支持、鼓励具有较强管理技术和风控能力的合规类平台规范经营。而如何引导合规平台的发展需要用足功夫。一方面,要将校园贷机构纳入银监会、央行等监管视野,并对其准入门槛、借贷人条件、贷款规模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平台公司要积极做好风控,平台之间要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防止恶意借款,减少系统风险。
按银监会的规定,未满18岁的学生不能从银行取得信用卡,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但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停止了对学生发放信用卡。现在看来,基于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及金融机构日渐健全的风控能力,完全有必要打开这扇金融之门。商业银行可通过信用卡向在校大学生提供监管层许可的小额、场景化信贷额度,同时与父母的收入绑定。这样既可防止信用风险,还能在大学校园收良币驱逐劣币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