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最活跃的是青年创客。一方面,他们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所做的事业,正在改变亿万人的生活。在“双创”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大胆追逐梦想。

  近日,中国青年报联合智联招聘所作的专项调查显示:如果有机会,83.3%的受访者会考虑创业;95.9%的受访者认同创业者正在改变中国社会。5154人参与了此项调查,其中90后占59.7%,80后占32.6%。

  85.9%的人认为创业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对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长沟村的李国庆来说,创业是让自己的年收入从2000元变成4万元后的“狂喜”。互联网使原本闭塞的家乡连接了全世界,中药、土鸡、土蜂蜜大量外销。现在,李国庆家盖起了小楼,新购了家具电器,住在县城的表哥还得向他请教如何使用微信充话费。

  调查显示,85.9%的人认为创业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在一家三甲医院从业近30年的眼科主任王芳,对此有着深刻体会。她一上午的门诊量有40个,以前只要出诊她就要狠心把央求加号的人拒之门外。这一年来,她发现因为得点小病就来医院找她的人变少了,一大原因是一些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给很多医生开通了在线问诊的账号。有了这部分分流,大部分病人是有疑难杂症“真正着急的”,这让她倍感欣慰。

  47年来从未见过阳光的李志斌,对世界的感知,除了20平方米按摩店里的听闻,全靠一部智能手机。他会用读屏软件和朋友聊天,能够在电子声中“浏览”新闻,甚至去购物网站买东西。

  当他在“双12”刷着手机购物的时候,在深圳,有几个和他一样的人,正守着电脑屏幕,头戴耳机,双手飞快地操作着程序。一家名为“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社会企业吸纳了这些视障工程师,其全新的商业模式引发了互联网“三巨头”的关注,在一年时间里,他们合作解决了数百个无障碍程序失误。上百万个“李志斌”不用再因为看不见而难过。

  75.6%的人愿意去创业公司工作

  创业公司吸引着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身在其中的辛苦。刚来北京就加入了o2o创业公司的贾杨清,对于工作的第一印象是艰辛。“公司好歹是个融资数千万美元的‘行业老大’,营销部门却只有3个人。”这意味着她要在大型活动期间彻夜不眠,承担4个工种的职责。去年12月23日,她嗓子失声、眼睛浮肿,还要坚持拍完公司的宣传片。但她的劳动成果也被千万人见证——这些片子被放在顶尖卫视跨年晚会的网络直播上,循环了播放了一夜。

  贾杨清承认,锻炼机会是创业公司对她最大的吸引力。本次调查显示,75.6%的人愿意去创业公司工作。对于创业公司的优势,81.7%的人首选得到“更多锻炼”。接下来依次为:公司氛围更好(46.4%)、股权激励(35.1%、)、升职更快(34.1%)、收入更好(30.8%)。

  对于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刘享来说,在一家外卖创业公司做送餐员带来的收入不仅可以让他在北京站住脚,还能寄回妈妈的药费和妹妹的学费。但是,每月能送出1000多份盒饭的他曾因送餐迟到而接连被5个顾客痛骂;还曾因为骑车和餐馆老板通话,刮到行人,赔了1000元;最严重的一次,虽然顺利送餐上门,迎接自己的却是醉汉挥到鼻子上的拳头。

  有时,面对态度不好的顾客,他会暗暗地想,“牛啥牛,赚得还不一定比我多”。

  高收入就像很多创业公司的金字招牌。在国内最大的上门美业平台“河狸家”,月收入超过10万元的28岁美容师温蒂曾经是行业传奇,但4个月后,这一纪录已经被一位叫韩峰的姑娘拉高到18.6万元。

  然而,在“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盲人工程师蔡勇斌心中,自己的工作远非用金钱能够衡量。在这里,钟爱计算机的他有了最合适的“归宿”,既懂技术又理解同类人使用习惯的他,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一切测试。这份工作是他的真爱。

  68.7%的人认为青年创业者首要特质是创新

  调查中,68.7%的人认为青年创业者首要特质是创新,接下来依次是坚持(52.0%)、不怕失败(51.5%)、追梦(43.1%)、高效(23.9%)。但也有一些受访者认为当下青年创业者存在盲目(23.0%)和浮躁(22.9%)。

  在贾杨清眼中,自己的老板刘迪是个优点和缺点都淋漓尽致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个加班就要兴奋地发朋友圈、凌晨4点找员工聊产品的工作狂;同时,他又会在下属过生日时悄悄去问其他人该买什么礼物,或者在员工伤心时默默送上一份泰国旅行。

  这类创业者并不少见。一位能拿数百万元年薪的前上市公司高管在创业后,曾指责采访者问了一些能在网上检索到的问题,而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说废话”。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早上5点起床处理邮件,8点到达公司开两小时晨会,随后开始12小时的工作。

  创业者高瑜曾在去年的几个月里感到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压力。他每天的时间被人际扯皮和酒场寒暄消磨得一干二净,不太懂行的投资人一直固执地要求公司坚持“蠢透了”的烧钱。在某次宿醉清醒之后,高瑜和投资人推心置腹地摊了牌。幸运的是,他成功了。如今,公司走上了正常运转之路。

  对于还在读大三的许浩来说,创业带来的改变更加深远。他曾自己通过努力,让创办的广告工作室打破位于乡镇校区所带来的地域隔阂,把服务的客户变成了中国平安、滴滴出行和上海创博会。每当老师就此称赞他的专业水平,大公司也对他频频投来橄榄枝的时候,他就感觉为了创业而熬夜起早的心血没有白费。现在的他已经下了决心,毕业后要先去最好的广告公司学艺,以便将来建立“伟大的企业”。

  “信息无障碍研究会”ceo梁振宇也在“朝着伟大”飞奔。不过迄今为止,他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次资金断链。那时,他每天都恐惧公司关门,让跟随自己的人丢掉工作。那一个月里是无数求助的电话和邮件,直到“死刑宣判”的前一天,他收到了一笔汇款,公司活了下来。

  从那儿之后,这个长着娃娃脸,把乐观和善良当作座右铭的男生学会成熟、谨慎和一些商业化的逻辑。正是悬崖边的经历,让梁振宇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在改变他人的生活。而创业,在改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