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白云机场旅客上网冲浪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春运期间,白云机场旅客上网冲浪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大数据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最不擅长使用手机服务;他们正面临着:被现代生活边缘化和与子女“情感失联”的双重困扰……

  策划缘起

  □刘云

  家庭单位存在于每个社会,规模虽小,但举足轻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老年人用一辈子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几岁的孙辈儿用两分钟的时间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出来。渐渐地,曾经在家一言九鼎的他们,成为家庭关系中的末端。

  根据羊晚华工中大·智慧信息数据协同创新团队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最不擅长使用手机服务。很多老人因没有“互联网id身份”正面临被边缘化和与后代“精神加情感”双重失联的困境。

  如何帮助家中长辈走出数字孤独?

  有人统计过都市人一天24小时的生活:睡觉8小时,吃饭2小时,穿衣洗漱1小时,上班10小时,来回路上1小时,上网娱乐休闲1小时,剩余的时间仅为1小时。请问,在仅剩的1小时里,你陪父母的时间又有多少?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作为炎黄子孙传承孝道的我们,“孝”或许不该是歧视他们,而是带着父母一起成长、共同学习吧?

  懂得这些,你还会捧着手机对着屏幕自顾自傻乐,全然不顾身边长辈“触网”之路的心酸艰难吗?

  来吧,让我们牵起父母的双手,一起探索网络新世界,找回属于他们的骄傲。

  如何让老人摆脱数字孤独?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雯洁 许诺

  调查

  高科技浪潮下的数字生活给青年人带来了便捷与高效,但这些看似简单易行、无师自通的“傻瓜型”数字化应用,一不小心却让“赶不上趟儿”的老人遗忘,不少老人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文盲”。网络诈骗、银行卡盗刷、个人信息泄露等各种负面效应层出不穷,让老人对“互联网 ”生活是既爱又怕。

  互联网 表情

  无奈

  生活:挂念外孙却不会网上订票

  今年71岁的何婆婆膝盖常年风湿疼痛,隔一两个月要去一趟省中医院。“家里到医院坐公交要1个小时,有时候一大早起床也排不上号,只能等下午或者第二天。听护士说手机也可以挂号。但我连发短信都不太会,也不好意思老麻烦儿子,干脆算了。”有时因膝盖疼痛,何婆婆在路旁休息时也不禁会想,“若自己学会手机挂号,就不用这么麻烦遭罪了。”

  数字时代下的出行也成了年长父母的一件麻烦事。“妈妈住在老家廉江的农村,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散居在中山、广州。平时我们想让妈妈过来一起团聚,她都不太愿意,可隔三差五又打电话说想见外孙。后来有次回家邻居说,妈妈每次都嫌买火车票麻烦,所以才不愿意奔波。”在广州工作的唐先生说,子女都说帮母亲网上订票,可母亲总以不会取票、耽误子女时间为由而拒绝了。

  “咱做子女的也确实没考虑周全,但如果能教会妈妈用手机订票,那大家都省心了。关键是妈妈总推说太麻烦,学了几次也学不会,还对我们生闷气。”唐先生有些哭笑不得。

  娱乐:写诗投稿要孙子回家才行

  除了看病、出行等生活必需外,长辈们的娱乐生活也因脱节于时代而受到影响。

  今年88岁的许大爷家住深圳,曾是闽粤赣边纵队战士的他离休后便学习创作写诗,并积极地向老战友通讯杂志投稿。“有了电脑网络后,杂志后面也附上了‘伊妹儿’地址。但子女没人教,我一直不会用电脑投稿子。有时书信邮寄慢,赶不上编辑的时间,好多诗都登不上下一期的通讯。”许大爷不无遗憾地说。

  虽然孙子偶尔回家都会帮忙用电脑发稿,但毕竟孙子回家次数少,平时许大爷仍是“鸿雁传书”。“人老了腿脚不利索,买纸笔、买信封都很费时费力。有时候也想自己会用电脑传稿的话就方便了。”许大爷有些无奈。

  面临同样难题的还有家住河源的王姨。在女儿的“熏陶”下,王姨也逐渐喜欢上了网上购买居家用品,为此女儿还专门买了一台平板电脑放在家中。尽管女儿教了自己无数次网购操作,王姨总是不得要领,挑选看价格都会手忙脚乱,每每到下单支付就“卡壳”。“现在我在网上看好商品,就打电话给女儿,她就打开电脑一个个找,跟我核对半天,最后才下单。买个床单都要花一个小时,还不如我自己去商场挑。”王姨说。

  互联网 心情

  隔阂

  吃饭:想说说话孩子却在玩手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一度在网上流行的话语,却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印证。曾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令人深省的新闻: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就春节抢红包的话题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家住越秀区的何姨就称,在和儿子儿媳逛西湖路花市时,儿子儿媳忙着低头刷手机,时不时还抱怨“信号差好多红包都没抢到”。就连年初一有亲戚来拜年,子辈孙辈的聚在一起就开始玩手机加微信。“冲淡了年味不说,也冷落了我们这些只会用手机接打电话的老人。”

  还有网友反省说,当一家人围在一起抢红包时,发现爷爷默默地坐在一边都插不上话,“半天爷爷问了一句你们那么抢费电吗?这时候才觉得好生惭愧。”

  父母:子女指导缺耐心更愿求别人

  “我妈妈今年90岁了,也非常喜欢玩微信,以祖屋的名义建了一个家庭群,妈妈可以与儿、孙、重孙女聊天,并了解相关情况。”来自肇庆的李先生也到了花甲之年,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也鼓励老母亲使用智能手机与家人沟通。李先生告诉记者,数字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学习这些新科技,他也狠下了不少工夫。“几年前家里的电视突然多了数字机顶盒,我经常乱按遥控器搞到调不出电视频道,加上孩子们又都在外地,有时一天都没电视看。”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主动选择融入数字化生活,但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子女外的其他人。银行退休员工杜阿姨称,自己买了个智能手机,完全是因为专卖店的销售跟她承诺,“不会用随时过来问”,还帮忙下载安装各种适合老年人用的软件等。杜阿姨的女儿在广州工作,但杜阿姨称“怕打扰到她工作,而且隔着电话有些事情也说不清楚,也怕她烦,手机不明白的事儿都问同事或者店员”。

  金句

  “在现代社会下,老年人用一辈子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几岁的孙辈儿用两分钟的时间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出来。所以可以想象,一个失去权威性的老人在家里可能处于最末端最边缘的地位。”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邹智敏博士

  “在社会总体情况尚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努力改进的情形下,目前只能在微观层次,家庭亲友之间,通过互帮互学,来缓解这种技术造成的代沟,因此,子女对父母的‘技术反哺’,就成为关键。”

  ——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于长江

  观点

  瓶颈之技术门槛

  由于掌握资讯和技术少 老人处于家庭关系末端

  在技术和商业利益的双重推动下,信息技术急速发展,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包括日常交流、购物、医院挂号、火车飞机票、学校教育、银行、各种文化活动预约和优惠等等,都已实现数字化。

  “这种急速的转变,使得相当多的人口跟不上这种发展,已经出现某些‘技术歧视’现象——年轻的、良好教育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口,迅速掌握这些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了明显优势,而另一些人可能处于劣势。”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于长江接受羊晚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个总的情势下,不同代际人口,也出现了明显的数字代沟,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人,如果不是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专业特长,普遍感到难以跟上智能手机的各种新功能,包括大量应用软件app。这些功能升级造成明显的技术门槛,使得很多中老年人已经望尘莫及,丧失了掌握和享用这些新技术的机会。

  “在社会总体情况尚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努力改进的情形下,目前只能在微观层次,家庭亲友之间,通过互帮互学,来缓解这种技术造成的代沟,因此,子女对父母的‘技术反哺’,就成为关键。”于长江表示。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邹智敏博士认为,随着现代人等级观念的势弱,包括家庭在内的小团体都越来越讲究民主与平等,老年人不再坐居权力的顶端。“家庭成员之间权力的大小,与手中所拥有的资源与信息多寡有着直接关联。过去,老人在家中能拥有一言九鼎的权威性,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家中的大部分资源,并且有着丰富经验所构成的权威性。但在现代社会下,老年人用一辈子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几岁的孙辈儿用两分钟的时间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出来。所以可以想象,一个失去权威性的老人在家里可能处于最末端最边缘的地位。”

  指导单位:广州市妇联

  本版统筹:刘云

  制图/黄国栋

  对策 之 一起成长

  给父母多买智能用品 鼓励他们面对新技术

  调查显示,年轻一代子女总是比父母更容易掌握这些新技术手段,如果父母完全不掌握这些技术,那么子女和父母就会被这种无形的技术壁垒,分隔在两个世界,咫尺天涯,交流不畅,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疏远、隔膜和误解,非常不利于维护良好家庭关系。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现代人由于网络交往的增多会影响现实面对面的沟通质量。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就像当初电视机刚发明出来之后,也有很多人担心或许从此人们就只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参加社交活动了。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技术本身都不可怕。重要的问题是,当代的老年人如何能适应目前这种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生活。”于长江说:“据我所知,微信群中就有大量的老年人群体,而且相当活跃!这足以表明老年人不等于“不懂网络”,他们依然有学习的能力。我非常欣赏那些为自家老人买ipad、买智能手机,教父母上网、使用app、玩微信的年轻人,我想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谈“孝”就应该是不歧视老年人,能带着父母一起成长、共同学习这样吧。

  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心理学博士张桂萍告诉记者:“人老了后更容易体验到孤独,像孩子一样更渴望社会支持,更倾向选择满足自己情绪需要的陪伴。”

  张桂萍博士表示,整个人类社会对老年人都有“年龄歧视”的倾向,而年轻一代中与老人的隔离,又会超越家庭,演变成社会性的问题。大量老人的落伍,以及老年人口内部技术上悬殊的差异,形成社会隔离,会造成挫折感、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等复杂的社会心理反应,进而导致社会割裂、误解和不信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于长江建议,为了保持家庭和代际之间的交流和亲情,子女应该鼓励父母积极面对新技术,帮助父母保持自信学会新技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当然,政府、社会机构和相关企业,也应该在推动技术研发方面,多考虑不同人口对技术的适应能力,尽量扩大适应人口,减少技术代沟。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