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鹏是近二十年来最重要的广东艺术家之一。他在197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属优等生。但据说,由于吸烟喝酒留长头发及听摇滚等原因,他又被认为是该校当期数一数二的“烂仔”。在当学生期间,他的画作便已经超越了学院苏派的条框,虽不受老师的欢迎,却深得同辈同学的佩服。在毕业后,他的风格及艺术观仍然不停演进。他属于新潮美术的一代,曾参与1986-1987年间广州重要的艺术小组“南方艺术家沙龙”。
1990年,小鹏考入伦敦的斯莱德美术学院,攻读硕士课程。斯莱德美院的教学重视实验性,与中国的美术教学完全不同。旅居英国的12年间,小鹏的创作经历了深远的拓展:他不再使用熟悉而擅长的油画,改为混合使用各种材料,探索利用日常物件进行象征性表达的可能性。
2003年,小鹏回到广州,任教于母校广州美术学院。2004至2012年,他在美院担任“第五工作室”的主任老师,并主持一门当代艺术选修课。他是一位热诚、尽责,及抱着理想主义的老师,他的教学实践是中国正规美术学院中进行当代艺术教学的先驱榜样,并影响了两至三个世代的广州年轻艺术家。2012年离开广州美术学院后,他与徐坦一起创办了艺术家讨论和交流平台“黄边站”。2012年起,他在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在2018年底,小鹏打算移居柏林。在2019年4月18日的日记中,他表达了对未来在柏林生活的向往,及写下了这句满怀热情的话:
don’t kill me i’m in love!
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是,在2020年10月6日,小鹏因突发心脏病在柏林去世,终年60岁。
小鹏2005年开始使用录像创作,当时他已45岁。相比拍摄,他更感兴趣对不同媒介如影像、图像、声音、文字等的现成材料的收集、选择、拼贴、改装及加工。这些材料包括新闻、历史资料、网上资源、电影及流行音乐。他的录像作品往往只用简单的制作技术及条件,便足以造就种种复杂表达。这些作品是他以感官材料进行思辨的纪录。
小鹏的后期作品可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涉及他对中国现实的观察和批判性思考。在2003年回到中国居住后,他体验到一种别样的“文化冲击”,中国在他眼里充满了光怪陆离的事。只有既熟悉又带着距离观察,才能充分“欣赏”当代中国的怪诞和刻奇,并掌握其内在逻辑。因此,“误译”是小鹏最喜欢的艺术手段。在他的“误译”中,翻译不旨在传达事物之本来意义,而是一种形式上的借用、自动联想和浪漫的陌生化,甚至,借用罗曼·雅格布森(roman jakobson)对文学的描述,是一种“对日常话语的有组织性地施暴”。大概只有那些曾生活在两种语言的社会中,深刻地体会过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的人,才能理解当中的趣味,并在最抽象处领悟到错误原是真相中的一环。
第二类,是一些更个人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样从现实出发,却逐渐远离现实,走向晦涩和诗意。这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作于2014年及2016年的两部论文电影《k.o.h.d。(敲叩天堂之门)》。在这些作品中,他将现成素材处理得更加风格化,使其本来面貌变得更加含糊,更加不重要,剩下的只是一堆感官剩余物。这类作品,就是艺术家内心的漫游。
在小鹏最后的作品中,出现了上述两个方向的合流。对现实的批判,内化成一种根本性的思辩;观察和回忆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难以言喻。在现实中,他从未安定下来。但是,在他艺术内心中,大概已非常接近目的地了。却在此节点,在他的艺术和思想获得充分的重视和记载之前,他就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本次展览将首次将系统性地展出小鹏生涯各阶段的重要作品,配合对文献的梳理及研究,试图勾勒出一个具代表性的轮廓。这个展览也是小鹏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他们有些以专门创作的新作,表达对小鹏的作品、境遇,及他所秉持的价值之回应及诠释;另一些人则参与到展览的设计、制作和文书等各项工作。
对小鹏的学生、志同道合者和支持者来说,只有持续不断地工作、创造、做有意思的事,才是向他最好的致敬。
[展览讯息]
别杀我,我还在爱
——向黄小鹏致敬
展期:2021年9月25日-11月7日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8:00(周一闭馆,如遇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广州地铁2号线黄边站c出口
策展人:翁子健
参展艺术家:黄小鹏 与 崔千山、杜忠健、方迪、冯翰婷、冯火、胡向前、黄成、黄周妥、李璐璐、林奥劼、bubu(刘嘉雯)、刘茵、卢珊、麦永曦、莫希亮、伍思波、许淑贤、杨美艳、耶苏(张帆)、章寅、钟嘉玲
主办机构:广东时代美术馆
支持机构:黄小鹏艺术与教育研究会
特别鸣谢:时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