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文《状元之死》的真假谜团)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猪年就将来临,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点“辞旧迎新”的念头。《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在此时出现,文中对寒门状元努力谋生、坚持原则的描写,以及作者对自己圆滑事故处事风格的自省,很快击中了读者内心,引爆朋友圈。
但质疑也随之出现。模糊的时间、地点,早产的热门网剧……文章细节之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发布账号影视传媒公司身份的特殊性,让不少网友对文章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争论声中, 1月30日上午,原文链接被平台屏蔽,“因违规无法查看。”其背后团队则在当天下午回应称,文章非新闻报道,系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保真。
状元之死刷屏朋友圈
热点的来临,总是毫无预兆。但当前辈给自己转发《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并嘱咐:“可以关注一下”时,孟娴(化名)还是嗅到了十万加的味道。果然,很快朋友圈里就遍布此文。
文章讲述作者在高中同学周有择离世后,对逝者的悼念,和对自己生活轨迹的反思。在她的描述中,周有择家境贫寒,乃至于离世时身上也仅搭着一件从高中时穿到现在的adadis山寨羽绒服。但经济的拮据并未影响其对原则的坚持。拒绝帮同学作弊、不参与保健品微商骗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者自己进入社会后越来越功利的处事方式以及越来越圆滑的为人风格。文末,作者写道,为保护当事人家属隐私,学校、作者等信息已被隐去,周有择其名也是与家属商量后取的化名,希望当事人如果有来世,人生可以有得选择。
失真的情节引发质疑
显然,按照文章的行文风格,这应当是一个实际发生过的故事。显然,仅仅过了一晚,对文章真实性的质疑就遍布全网。
首先是主人公身份的问题。根据文章介绍,主人公和作者就读的高中是全省前三的中学。2013年,周有择以693分的成绩拿下了全市理科状元。但有网友指出,通过比对其文章配图,两人所就读学校或为四川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创办于2010年8月。也就是说,主人公和作者应该是该校第一批毕业生。既然此前从未有过毕业生,全省前三的排名显然有些立不住脚。此外,据此前媒体报道,2013年绵阳市理科状元为绵阳中学应届生段了了同学,成绩为701分,也与主人公经历不符。
此外,文章中还曾提到作者曾在高中时迷上一部网剧,并在下课时间偷偷藏在书底下看。但公开资料显示,其提到的网剧《灵魂摆渡》第一部的首播时间时2014年2月,彼时主人公与作者早已高中毕业。
时间上的前后矛盾、身份的种种疑点,乃至衣服反穿还会露出logo等细节描写,让不少读者都对文章真实性提出了疑问。
内容因违规被屏蔽 公号被禁言60天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大,1月30日上午,微信平台屏蔽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链接,原本刷屏朋友圈的爆款文章突然就变成了“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与此同时,有消息称,该文章发布者“才华有限青年”公号已被禁言60天。此后该消息被腾讯公关证实。至于屏蔽乃至禁言的理由,腾讯公关部工作人员表示,平台还不方便就此发声,一切以页面显示为主。
公号自称核心事件真实 细节”模糊化处理”
同天傍晚,才华有限青年团队也就此事做出回应。对于文章真实性,该团队表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并非新闻报道,而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均是真实的。“为了保护文中当事人、当事人家属和其他同学、老师的信息,在细节上,我们做了许多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包括学生省份、一些细节的时间线、分数、公司、原本的照片等。”回应最后,团队表示,对文章引发的种种争议,“我们觉得值得。”
涉事公号曾多次出现被删稿情况
据其公众号资料信息,“才华有限青年”公号账号主体为“霍尔果斯爆炸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天眼查结果显示,该公司除了“才华有限青年”外,名下还有“咪蒙”、“好疼的咪蒙”和“非正常姐姐”三个公众号,其公司法人为马凌,即自媒体领域红极一时的“咪蒙”。
不同于公司大号“咪蒙”的定位,“才华有限青年”公号自我介绍称“让世界听到95后的声音”。这个注册于2017年3月28日的账号,目前已有393篇原创文章,且多篇文章都保持着“十万加”的阅读量。但阅读量以外,公号也多次出现被删稿的情况。1月15日,公号就曾发消息称“虽然最后被删了,我们十分遗憾”;1月28日,再次发文表示:“虽然我们的文章被删了,但我们并没有被禁言”……
与《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文作者匿名的情况不同,该公号此前发布的文章作者多署名为杨乐多。公开报道显示,这名年轻的主笔出生于1996年,本科学习计算机专业,后在咪蒙公司实习,并由此开启了公号写作乃至运营之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称是“年薪百万的95后”和“高颜值ceo”。谈及写作时,杨乐多曾表示要“多看多写,保持对生活的感悟。”在与公号粉丝互动时,也多次透露自己要么在采访,要么在拜访传统媒体前辈。
从业者:有的自媒体稿子真假掺半是常态
作为最早看到《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的读者之一,面对此后各种争论和质疑,孟娴常常会生出一种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愤慨,和自觉不应该上当的羞愧。
她介绍,自己2016年毕业前的最后一份实习就是在一家内容创业公司。为了充实平台内容,扩大影响力,公司安排她和其他几个实习生为旗下公号供稿。其中孟娴负责的部分,就是职场故事的写作。“因为公司主攻方向是金融、咨询领域,所以主要就是这两个领域大公司的职场人和事,偶尔也写一些应届生的焦虑、恐慌。”
在后来进入传统媒体工作的她看来,彼时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充满硬伤。“其实也有采访,但为了故事更好看,总会在事实基础上做一些加工。举个例子来说,网上新出现一个热点,老板就会布置相关方向的选题给自己。但实际操作中,哪有那么恰好的事,所以就得把几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往一个人身上套,几个月甚至几年里出现的问题集中到几天。”孟娴说,这种写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感觉每时每刻都在为世界编造故事,“很消耗自己,也很误导别人。”因此,毕业后她婉拒了老板的邀请,选择到传统媒体就业。“相比之下,自媒体更像一个讲故事的身份,为了故事精彩,真假就不那么重要;而传统媒体更像一个记录者,精彩与否不是最重要的,真实才是底线。”
基于自己的从业经历,孟娴对此次争论更加关注。“看第一眼确实没看出来,因为虽然文章时间、地点都很模糊,但加上文末的介绍就显得很合情合理。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会基于对采访对象的保护,刻意模糊一下。”她认为,即便自媒体真假掺半已是常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做法也不合适,“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刻意伪装成全部真实,有欺骗读者的嫌疑。”
而据写手张笑笑(化名)介绍,在其为多家公号供稿时,很大一部分公号的编辑都不会对文章信源的真实性做严格要求。“我写的主要是行业分析,还不是故事性文章,但也会有真假掺半、洗稿注水的情况。”他介绍,此类文章的掺假方式主要为数据造假,尤其是在相关资料难以搜集时。但编辑往往只关注结论,对来源把控较少,“最多就是发现错了,后台改一下。”
至于掺假的动机,张笑笑认为,主要是大部分写手水平有限,为了得到某个结论,只能掺假或者洗稿。而孟娴则表示,主要是为了流量,“不仅仅是个人,一篇十万加对一个创业团队整体的吸引力都是巨大的。只有有了流量,将来才有变现的可能。”
专家:真假之间应设立红线
对于《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文引发的争议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非虚拟写作的走红,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文章。有网友提出,可以从审查文章五个w是否齐全来判断真实性,但收效甚微,“这些问题太技术了,对于不同写作风格来说,也不一定完全适用。而且,把识别真假的工作交给公众,本来就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写作来说,不是真就是假,彼此并无高低,写作者应该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处进行注明。”
陈力丹教授认为,真假掺半、以假作真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违背写作道德的。“这种写作方式应该是根本反对的,如果是文学性创作,完全可以在文章开头注明:如有雷同充数巧合;如果是新闻写作,就应该完全保证真实。”
他表示,中间地带的这种写作方式,对于公众来说,会混淆大家的认知,“哪怕说文章价值观什么的没有问题,也会混淆视听,影响大家对真假的判断。”目前虽然尚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但至少在道德上是立不住的。陈力丹教授表示,相比之下文学创作可读性更高,但标注为真实事件则可能更吸引眼球,但写作者应该对自己有所要求,不能为了所谓流量、所谓关注度就将二者结合。他建议,社会各界应就写作真实性的要求树立统一的评判标准,“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没有中间地带。”